為縮小地區、城鄉、收入三大差距,統籌推進山區26縣鄉村全面振興,日前,省委農辦印發《中 共浙江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支持山區26縣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通過構建山區26縣“10項共性政策+26縣個性清單”鄉村振興支持機制,加快推動山區26縣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山區26縣奔富“加速度”來自哪里?圍繞發展高效農業、活權賦權、強村富民、就業創業等補齊山區26縣發展短板的重點工作,《意見》明確了支持山區26縣鄉村振興的十 大舉措,并首次提出一些發展目標:到2025年,山區26縣要建成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產業鏈30條,創建未來鄉村300個,農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
做強農業全產業鏈
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是基礎。除了以農業“雙強”賦能高效生態農業,《意見》提出支持山區26縣培育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引育一批領軍全產業鏈發展的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每縣至少打造1條單條產值10億元以上的標志性農業全產業鏈。
“目前,全省已有約80條超10億元產值的農業全產業鏈,總產值在1600億元左右,其中涉及山區26縣的農業全產業鏈產值約為600億元。像慶元的食用菌全產業鏈去年產值已經達到45億元左右,仙居的楊梅全產業鏈也已突破10億元大關。”省農業農村廳產業信息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從2014年起就著力培育農業全產業鏈,目前山區26縣的農業總產值、全產業鏈建設仍有較大潛力空間,希望山區26縣能聚焦自身優勢和短板,圍繞產業鏈強鏈、補鏈的關鍵環節發力,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比如,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就是農業產業鏈建設的共性發力點。”該負責人認為,除了根據產業發展新形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各地也需通過整合提升現有產業資源,把科技賦能、品牌賦能、數字賦能作為深化全產業鏈發展的重點,注重聯動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提升經營效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山區26縣累計培育發展14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000多名農創客,農業總產值超358.42億元。2021年,山區26縣新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分別占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二和五分之二,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8個,面積超271萬畝,總投資超140億元,畝均產出比周邊高出29%。
“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方面,我們針對山區26縣實際,在《意見》中設置了彈性空間。”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協調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投資額達到5億元曾是一條硬性標準,而《意見》首次提出對山區26縣可適當放寬投資額要求,以平臺建設強力支撐產業提質增效。
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意見》首次明確,到2025年,山區26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萬元,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萬元。
數據顯示,2021年,山區26縣農民收入、低收入農戶收入、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個、0.8個、1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也保持了“三個高于”的良好態勢。
接下去,小步快跑的山區26縣,如何以“快富”趕上“先富”?
做大“蛋糕”,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是重要抓手?!兑庖姟诽岢鲆怀鲛r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經營。以強村公司為例,到2025年,山區26縣行政村要實現村均投資收益8萬元以上。
“我們測算過,去年山區26縣行政村入股強村公司的村均投資收益在5萬元左右。”省農業農村廳政策改革處相關負責人說,為進一步提升強村公司的市場競爭力、綜合盈利能力,我省鼓勵通過“國企+村集體”的機制創新來打破鄉村資源整合、轉化能力不足的發展局限。
增強山區26縣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動能,也是重要發力點。《意見》進一步迭代升級低收入農戶幫扶機制,首次提出“1個低收入農戶+1個幫扶干部、1條主要幫扶措施、1個培訓方案、1個就業人口、1份醫療補充保險、1張幸福清單”的“7個1”幫扶模式。
“穩定就業是穩定低收入農戶收入的重要途徑,我們要保障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每戶就業不少于1人,還可以針對企業用工需求、產業發展需求,為低收入農戶提供清單式的技能培訓服務。”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協調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戶的層面,我省還將建立重大項目吸納就業機制,開發農村公益性崗位,多維幫促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從村的層面,我省將加強鄉村振興重點村精準幫扶,深入實施“1個村+1個駐村工作組、1個村級發展思路、1個特色主導產業、1個物業經濟項目、1個村莊建設方案、1套村級治理機制”集成幫扶。